close

  “霍松生”考出了能上中國任何一所頂尖大學的分數,卻因為招生辦失職把志願申請鎖在柜子忘了提交,導致任何大學都上不成。這樣的信息,我一眼就看出是謠言(因為見過太多類似的版本),但很多人不這麼看,不下3人轉發給我,建議我們採訪報道,幫幫這個孩子。
  每到高招季節,類似的謠言特別多,而且傳得特別快。比如,這幾年,幾乎每年高考前都會傳的“網友撿到一張准考證,希望儘快找到丟失者”。這樣帶有善意的謠言最容易被接力,很快鋪天蓋地占據網絡空間。
  像“霍松生耽誤填報志願”一類的謠言,經常一齣現就會立刻呈現病毒式的傳播態勢。即使在一地闢謠了,馬上換個版本在另一地出現,瀰漫在網絡上,讓人防不勝防。
  謠言有其產生的社會基礎,之所以能讓人輕信,是因為它植根於現實土壤,因為確實可能有網友丟失准考證,也確實因為招生環節透明度不夠,公眾傾向於相信志願忘提交是真的。謠言這種無中生有的嫁接手段,依靠的正是半信半疑的社會心理和社會現實基礎。
  這樣的謠言一旦被闢謠,可能造謠者不會覺得有什麼不妥,因為看起來壓根兒就沒造成什麼惡劣的社會後果,更像是開了個無傷大雅的玩笑。
  但在我看來,謠言雖小,社會後果卻非常嚴重,因為它擠占了社會公共資源。
  首先,在移動互聯網時代,謠言很容易占據各種信息渠道,擠占社會信息空間。移動互聯網時代,信息實時、互動、高效的傳播特征,為網絡謠言的病毒式傳播提供了肥沃的土壤。所以,一旦謠言具有傳播力,就很容易充斥著微信群、朋友圈、QQ群和微博,像“霍松生耽誤填報志願”這條謠言,這兩天我在不同的傳播平臺上至少上百次看到,這勢必要擠占閱讀正常信息的時間。
  其次,這樣的謠言也會對社會公共心理造成負面影響。因為這條謠言所傳播出來的信息,是值得社會同情的,人們在轉發時,總覺得應該做點什麼幫幫這個學生。即使什麼也不能做,也會覺得自己的關註是一種力量,“圍觀改變中國”,一旦被闢謠,公眾會覺得,原來社會信息中這麼多假玩意兒,下次再也不信了,這無疑破壞了社會公眾對社會信息的信任度,造成了不信任感。
  第三,即使看似無傷大雅的謠言,也對高考招生組織機構的公信力造成了負面影響,至少導致社會評價度下降,這破壞了公眾對政府機構的信任度,加深了社會對立情緒。而高考招生機構為了輓回聲譽,通過傳播渠道闢謠,同時讓公安部門介入調查,這也是在擠占社會公共資源。像“高考志願鎖柜子”的謠言,已經在多地被闢謠。
  謠言不論大小,只要傳播廣泛,都可能會造成嚴重的社會後果。對這種謠言中的“蒼蠅”,也應該堅決治理。  (原標題:對謠言中的“蒼蠅”也應堅決治理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iu37iulkx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